美術

美術

展能藝術家參與藝術發電機計劃: 我的身體 活現藝術

香港展能藝術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早前推出「藝術發電機-藝術家培訓計劃」引導本地展能藝術家深化發展個人的藝術實踐。 十位參加的展能藝術家者抱著樂於探索和冒險的精神,參與計劃安排的創作工作坊、小組分享和個別指導,作出個人的新嘗試——試驗不同的藝術材料;  開展新的創作概念和主題。他們不約而同說短短一個月的歷程,猶如充電,大家都貫注了新的能量去創新和表現自己。 計劃邀請了英國視覺及表演藝術家Rachel Gadsden博士提供指導,引導藝術家深入探索、互相啟發,從而創作出更富深度及個人風格的作品。她說由最初擔心在線上做創作工作坊會困難重重,但結果她喜見十位藝術家都非常投入,創作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作品,並且建立自己的方向; 而這些作品都來自藝術家的內心深處,都是有靈魂的創作,所以也能夠感動人。課堂亦設賞析環節,鼓勵學員欣賞和評論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並思考與其作品之間的關聯。 藝術發電機計劃的本地導師黎慧儀說與學員一起經歷了一趟旅程,樂見大家都勇於接受挑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過程雖然緊迫,但各人都很努力,從他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各人的思想和理念。 計劃以網上公眾分享為總結,參與藝術家在分享會上介紹自己的理念及作品。www.youtube.com/watch?v=G_qjkOiWDSM   Rachel Gadsden博士的創作範疇包括繪畫、表演、數碼電影和動畫,作品跨越主流及展能藝術領域。她早年在中東成長,她二十年來參與多項英國和國際的藝術項目,多以殘障、戰爭、難民、疫情等為題材建立跨文化對話,探討人性的普世觀念。 Gadsden博士目前專注於英國/阿拉伯的合作,以期連繫兩地的主流和弱勢/殘疾人士及社群,頌揚個人身份,文化及精神。她於2014年獲頒European Diversity Award – Hero of the Year; 2017年憑It was Paradise(與巴勒斯坦藝術家合作的項目)獲多項殊榮。   歐陽毅禧 用炭筆和顏料,強調以快的速度去創作帶有強烈情感的形體素描,他以《裂痕》去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放不下的感覺。「我選擇不去修補這些裂痕,而是讓時間去沖淡經歷,再面對新的將來和生活。」 黎惠珍《木棉花.我.故友》,粉彩及炭筆筆紙本,41.5cm x 58.5cm 黎惠珍(Sonny)  透過自畫像探索自己的身份。「參加這計劃而要上課,我坐巴士上課時每次經過天主教墳場,都會想起兩位離世的朋友; 

輪廓 |44 x 42 x 35 cm|炻器Stoneware 1250 °C|202
美術

羅士廉: 輪廓Silhouettes of Life

年月蒼蒼,驀然回首,只剩下時間的輪廓。 既然恆常的只有時間,在乎與否,不由於人,或許就不要在時間與空間中糾纏,嘗試在這重覆的轉換中,安靜地把身心靜下來,好好覺察自己。 做陶也就成為了覺察自己的過程。 陶土忠實地記錄生命的點滴,創作就是心象的投射,是自我內心風景的呈現,對現世的觀照,心轉景隨。作陶寄意,沒有刻意精準,只求景意,有點隨意和從容,當中的一按一揑,在緩緩旋動的節奏中,不知不覺間刻劃了光影的韻律和時間輪廓⋯⋯ 當中不背負太多情緒,有如電影中的長鏡,變得抽離,變得冷靜,變得純粹,變得清寧。 造陶過程深幽恬靜,陶作展露著大自然的氣息,其間跌宕起伏,遊走其中,彷彿看見了嶙峋山石、草木花葉、淺浪晨光、風雨招搖、混沌的軀體、在呼吸的皮膚⋯⋯ 時間就在這皺摺的收放中慢慢流逝,是一路從靑蔥走到焦黃的風景,像歲月中慢慢流逝的生命,不曾特別喜悅,也沒特別感傷。 人生有時或許沉重,幸得陶土作伴,生命過得穏實,創作途上偶然止步,細味出神,竟如初見,彷彿看到生命在時光流逝中,頓然綻放出一道光暈,如夢覺醒,感覺思緒在溶解,期後,心如水靜,了無牽掛,坐忘當下。 輪廓 |44 x 42 x 35 cm|炻器Stoneware 1250 °C|202 遊石| 36 x 39 x 54 cm| 炻器1250 °C|2021 貳零貳雲 |21 x 21

美術

草間彌生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

傳奇的國際殿堂級藝術家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這陣子又顯鋒芒。四月份,在德國柏林有回顧她七十年藝術創作生涯的《在宇宙看見愛的花束》 (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 五月在美國紐約有《草間彌生:宇宙自然》 (KUSAMA: Cosmic Nature),刻下在香港有草間彌生作品的拍賣預展,我們在香港難得有機會欣賞到她從未曝光的早期畫作。

美術

為何莫高窟壁畫上有「黑人」?

觀罷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也許會得出一個印象,就是壁畫縱使讓人歎為觀止,卻因年代久遠,幾乎沒有一幅完整之作,個別壁畫甚至嚴重褪色,殘破不堪,讓人難以想像其原本面目。

美術

建築大師貝聿銘與世長辭 留下典範與傳奇

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周四(16日)逝世,終年102歲。貝聿銘是當代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作品遍布全球。他在廣州出生,小學時在香港居住,後隨家人移居上海,再到美國完成學業。在建築設計上貝聿銘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美術

康永祥: 在雕塑中尋呈現生命最原始的印象

來到台灣木雕家康木祥位於苗栗縣三義的工作室,心裏立刻暗叫了出來。那與其說是工作室,更像是一座博物館。這時,一位身材健碩壯實的先生迎面而來,他的一頭白髮異常濃密,在陽光下閃閃生輝。

美術

阿蟲: 畢生用水墨小品為香港人洗滌心靈

繪畫心靈漫畫的著名香港漫畫家阿虫(嚴以敬) 於2018年8月12日清晨逝世,享年八十五歲。據悉,阿虫在美國洛杉磯家中離世。在其親友開設的紀念專頁指,阿虫死於突發心臟衰竭;離世時,太太、女兒、女婿和外孫們在旁陪伴。

美術

鄭元德: 《快雪時晴》墨炭畫作 演釋書法精神

咖啡是苦的嗎?蛋糕是甜的? 雨,是不是會一直下?冥冥中似有安排,讓我們在這様的一種聽雨的氛圍中,更深入的去探討生命中的晴時多雲偶陣雨,譲多媒體藝術工作者:鄭元德以他舉辦的畫展之主題《快雪時睛》…

美術

一位香港年輕人與唐卡結緣的故事

這位年輕人畢業旅行不到日本玩樂,不去歐洲遊覽,而是遠赴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繪製唐卡。到底唐卡藝術有何魅力?6月27日,周凱漩老師(Paris)與淨墨文化合辦《初探浩瀚──一位年輕人的唐卡藝術追隨旅程》專題分享會,細述他在香格里拉學習唐卡的經歷,帶領聽眾探幽尋勝,暢遊唐卡藝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