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鄭琪欣 : 葉上光影 重現人與自然連結的五感體驗

攝影師鄭琪欣(Katherine Cheng )最新的作品 Dis/Reconnected: Through the V Senses(譯: 透過五感 : 失聯/聯繫)用光影重塑她與大自然的五感連結。她以這輯作品作為新年禮讚,願在當下時勢燥動不安的大家透過照片,體驗與大自然連結而得到平靜和舒暢的感覺。

Katherine接受《藝術當下》訪問時說,這系列作品是她參加由Native  Agency主辦的國際環保攝影師友實驗計劃(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hotography Mentorship Lab) ,歷時六個月的創作。她選定了「都市自然」為主題,探討在人煙稠密的香港,人與自然既近還遠的關係。

城市與大自然何以失去聯繫 ?

「過去一年在香港旅居的生活,令我思考為何城市與自然失去了連繫。在香港,不遠的車程就可以到公園和行山徑,但與此同時這座城市的中心卻被石屎牆和玻璃幕牆包圍著,人們唯一的透氣空間就是一些令人感覺拘束的公園,與諸多限制的郊野公園。」

在Dis/Reconnected: Through the V Senses系列中,她採用了沉浸式和觸動感官的表達手法,希望觀賞相片的人感同身受與自然重新連結,甚至受感染而親身實踐,回歸自然。

驅使她實行這項攝影計劃的另一原因是心靈療癒。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防疫措施和種種限制令人感到不安。喜歡親近大自然的Katherine 積極找方法調適—–種植、睡覺前打開窗戶傾聽海浪的聲音,提醒自己只是奧妙大自然裡的一部分。

她又走訪天台園圃和社區農圃,去考察人們怎樣重建與食物和大自然的關係。記得有一次在天台園圃與一位年輕母親傾談,那位母親提起兒子從來沒有接觸過泥土;Katherine被一言驚醒,自己也去一試,從此她愛上赤腳踏草地的感覺。

分享個人的療癒經驗

有一次,她在森林浴響導Amanda Yik伴同下一起到流浮山附近的郊野徑漫步,那次森林浴讓她深刻地體驗投入自然,用五感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內心變得平靜,讓她易筋洗髓和深度放鬆。

「置身大自然之中,用心感受視、聽、聞、味、觸每種感官,接地,這就是靜觀的體驗,引導我們與自然建立空間上、 情感上和靈性的連繫。」

她決意拍攝一輯相片,用影像去重現自己與大自然連結的五感體驗,藉著相片公諸共好。Katherine拍攝的除了森林浴嚮導Amanda,還有農夫Raymond,採集大自然聲音的AK和 推廣回歸自然的野人的故事。

另一特色是作品並非印在相紙上,而是印在悅目怡人的綠葉上,葉子全部都採自香港的植物,Katherine解釋這概念一是為了視覺上吸引觀眾,二來呈現香港歷史和生態環境發展。製作方法是先把圖片印在透明的紙上,然後用燈光製造出在影像印在葉上的效果。

揀選葉子的過程,也是香港植物種植史的研習課。她在Instagram 分享作品時如數家珍,例如在香港行山徑常見的大芋 (alocasia macrorrhizos) 可長至五米高,但大芋必須煮熟吃,因為其高含量的草酸鈣生吃對人體有毒性。在香港的公路上常見的蒲葵是日本、台灣和中國華南地區的原生植物,生長高度可達9米至15米,扇狀的葉子散開可以有4米濶。

森林浴嚮導Amanda Yik 

一直自以為很健康的Amanda於2007年被確診患上第三期卵巢癌,她的身體狀況隨之轉差,兩年的癌症治療害得她虛弱不已,體力只夠應付走過一條馬路到家對面的公園散步。Amanda在公園緩緩走著的時候,意外地發現慢步能夠讓她好好享受自然,在大樹下靜靜坐著,讓雙眼放鬆,輕柔地聚焦在草木間,呼吸晨早的清新空氣…..體驗前所未有的舒暢和踏實感覺。

她又特意到寶馬山舊居附近的溪澗,感受水流經過雙腳的感覺 ; 離開繁囂的鬧市,到郊野山徑遊蕩……,自然療癒之旅引領她當上了森林浴導嚮導。

攝影 : Katherine Cheng (印在紫荊花葉上)
(攝影: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Printed on King fern)
連結自然而得到的自我療癒經驗,令Amanda 當上森林浴嚮導,與人分享這種體驗。 (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棕櫚葉Scheffera silhouettes)

自然脈絡創辦人 野人

野人以身作則,實踐回歸自然的簡樸綠色生活, 在大學畢業後擇居郊外,燒柴煮飯,用手洗衫,低度消費。他十多年前創辦自然脈絡,開班帶團,帶參加者上山下海,投入大自然,引導他們開展綠色生活。

野人抱著自己種的薑黃,嗅著它的氣味(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薑黃葉)
sound-2-katherine-cheng-1568x1046
薑黃的花(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薑黃葉)
野人的日常飲食都是自給自足的食物; 他與自然脈絡活動的參加者一起計劃在田上種甚麼(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薑黃葉)

馬屎埔居民Raymond Kwan 

受政府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Raymond被告知要在2024年前遷走,交出農地,他無奈說「有人耕種是為了消閒,但耕田對他和馬屎埔村的村民來說是生計。」

他其後在港島西區營運城市溫室,不時舉辦導賞團、培訓班和耕種活動推廣水耕、魚菜共生和有機耕種系統。

因為發展項目強徵農地, Raymond Kwan 關上閘門, 離開他務農多年的馬屎埔。(攝影: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木瓜葉)
在遷離一天的馬屎埔鳥瞰觀。(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木瓜葉)
Raymond 主理的種植溫室, 晚上被紫色的LED燈光影照 (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牛油生菜)

聲音設計師/聲音工程師AK

AK發起了「AK IN KK」個人項目,默默地在記錄香港自然的聲音風景(soundscape),他又創立了香港的聲音圖書館和大自然的聲音地圖,藉此鼓勵人們透過不慣用的感官去感受自然,思考個人與大自然的互動。

「AK IN KK」這項目名是AK在香港的意思,「 KK」是本港地圖和山徑距離標示上代表「香港」的簡稱。Katherine 跟AK重訪最初收錄聲音風景的地方,AK帶著擴音器,記下在城市與自然相接之處相互交錯的人聲,車聲和雀鳥聲。

AK透過採集自然的聲音, 藉以鼓勵人們透過不慣用的聽覺去感受自然,與大自然互動。(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大芋葉)
帶著擴音器,記下在城市與自然相接的聲音風景。(攝影 :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大芋葉)
(攝影: Katherine Cheng 相片印於蒲葵Livistona chinensi) 。

攝影師簡介

鄭琪欣(Katherine Cheng

紀實攝影師及新聞錄像記者,現駐加拿大多倫多。她於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國際關係,其後先後完成約克大學發展研究碩士課程以及香港大學新聞學碩士課程。

她曾於Photographers without Borders 任職氣候監察項目的攝影項目經理,以及在法新社(亞洲總部)和香港路透社實習。她的攝影作品多以社會抗爭、氣候危機和身份認同等主題為題材,其作品近年見於《華爾街日報》、 US News和China Dialogue。

www.katherinekycheng.com/reconnect

近年展覽包括 : Photographers without Borders: Reframe 線上展覽 (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

Young Lenses: Protest and Pandemic (2021年5月)

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

Resistance: The Exhibition (February-March 2020)

Center for Media & Social Impact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Eco-Arts and Media Festival (2019年3月)

參考資料:

 Hong Kong Free Press 報導

HKFP Lens: Katherine Cheng explores relationships with nature through Hong Kong botan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