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粵劇的未來想像──粵劇與科技(上篇)

香港粵劇界新近探索:人工智能.機械人

一個多月前(2022年8月13日),西九戲曲中心茶館劇場新節目「開心穿粵」正式公演,節目概覽重點宣傳「由人工智能程式操作的機械人與茶館新星劇團一起演出」的新猷。[1]公演前兩天,西九文化區宣佈舉辦首個藝術科技節「藝創明天」,推出超過500場表演及活動,並以「開心穿粵」的首演專場揭幕。[2]粵劇與科技結合的探索出現新課題──人工智能.機械人。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這科技名詞隨着人工智能圍棋軟件AlphaGo在2017年擊敗人類世界第一棋士而廣泛流傳。人工智能就是以人工編寫的電腦程式,模擬人類的智慧和行動能力,包括人類感官的語音辨識、視覺辨識,大腦的推理決策、理解學習,動作控制等。研發AlphaGo軟件的團隊設定模仿人類的神經網路架構後,將大量的棋譜資料輸入,讓 AlphaGo 學習下圍棋的方法,最後能判斷棋盤上的各種狀況,並根據對手的落子作出回應。

人工智能使用的運算法已經發展到類似人腦中使用神經元的方式,可以透過自我學習的方式去解析數據,在反覆運算中擷取所需特徵,具備思考和判斷能力,而且可以不斷改進自身,這種學習技術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近年,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Google Map最佳路線規劃,手提電話的語音辨識,網上購物的貨品推薦等。

人工智能機械人的技術亦有長足發展。香港科技公司Hanson Robotics 研發的Sophia在2016年於香港科學園面世。人工智能系統及裝置在Sophia眼睛裏的攝影機使她能與人有眼神接觸、識別人臉、明白人的說話內容,並與人交談。Sophia曾於各地電視節目中接受訪問,2017年獲沙特阿拉伯簽發公民身份,登上國際新聞。除了可以做出超過60種臉部表情和頸部動作外,研發者更賦予她軀體和四肢,並讓她學習走路,希望Sophia日後可應用於醫療護理、教育、客戶服務等範疇,與人類一起工作。[3]

以「人工智能程式操作的機械人」作為噱頭
──西九茶館劇場新節目「開心穿粵」(香港8/2022)

西九戲曲中心自2019年啟用後,茶館劇場透過司儀介紹粵劇折子戲、古腔粵曲、廣東南音、廣東牌子曲和廣東音樂等節目單元,新節目「開心穿粵」改以穿梭時空的故事把各單元串連起來。

劇中主角是自少在海外求學的年青音樂家,一次回港入住祖屋,在閣樓發現曾祖父的遺物中有看不懂的曲譜,藉此展開認識粵劇、粵曲、南音和廣東音樂的奇幻旅程。曾祖父是預先放置於劇場樓座的機械人,三度介入演出,藉着預先錄製的聲音和設定的動作,向曾孫講解粵劇知識和文化價值,觀眾亦是介紹的對象。另外,臺下放置了一尊機械人,有預先錄製的搭訕語,以及預設的拱手動作,供觀眾在演出後跟它合照留念。西九茶館劇場的機械人並沒有與真人演員或觀眾實時互動。

監製及導演鍾珍珍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加入機械人的做法主要為了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過去曾有設置人工智能機械人的構想,只因成本太高而擱置。西九這次找到機械人公司合作,只需承擔機械人外殼的材料及製作費,兩尊合共花費數十萬港圓。[4]

鍾珍珍作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觀眾拓展固然是關注要項。她說,在構思劇本的過程中,製作團隊盡量把機械人的角色寫進情節,藉此讓藝術與科技融合起來。她期望日後有充裕資源改善粵劇機械人的活動能力,尤其是手指的動作,並給機械人錄製唱段,加插機械人與真人演員對唱的環節,讓觀眾感到更加有趣。

香港有機械人參與粵劇演出一事成為近月的城中話題,引起粵劇迷、傳媒以至公眾關注。然而,按照戲曲的傳統手法,演員扮演鬼魂時表演的臺步和身段動作本身便足以引人注目。就「開心穿粵」的實際演出來看,加入機械人對粵劇藝術本身沒有突破性意義。曾祖父的角色換上真人扮演亦無不可。[5]不過,茶館劇場機械人的外殼根據藝術策劃及導演羅家英的容貌和體型製成,他本身是粵劇名伶,羅家英模樣的機械人可以視為招徠觀眾的噱頭。主管鍾珍珍說過,在節目中加入機械人的出發點是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

鳴謝: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安排拍攝及訪問

粵劇即興表演與編創的未來想像
──啟發自人工智能歌劇《逐流人生》(德國9/2022,香港11/2022)

粵劇機械人在8月11日假香港西九戲曲中心初試啼聲。數星期後,由德國多媒體藝團phase7 performing.arts、德國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Dresden)、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共同策劃,駐柏林媒體藝術家Sven Sören Beyer導演的人工智能歌劇《逐流人生》(Chasing Waterfalls),在9月3日假歷史悠久的德國森柏歌劇院世界首演,並將於11月5-6日移師香港葵青劇院公演。

以人機共生歌劇 探討真我

根據報道,在歌劇《逐流人生》中,人工智能的角色以8米的動態光雕現身,聲音由挪威女高音Eir Inderhaug借出,德國資訊科技公司 T Systems MMS以技術生成,隨著音樂演算法運轉,深度學習,與真人歌劇演員自主地,實時同臺演唱。除了參與演出,人工智能更與香港作曲家李一葦,以及柏林聲境工作室 kling klang klong(電聲音樂部分)共同作曲,與Christiane Neudecker共同作詞,自主地,實時共同創作多個片段,因此每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可一不可再。這種人機共生的歌劇是前所未有的。歌劇《逐流人生》透過人工智能在劇中的角色,探討一個大時代的課題──人在人工智能無孔不入的生活中還保有多少真我。[6]

粵劇音樂的操作就是即興互動,筆者想像,若以人工智能自主地,實時與真人演員和樂手即興互動演出,很有可能是天作之合。人機共生的唱腔、說白、音樂等,將對粵劇的創作和演出帶來深刻的啟示。

以人機共生粵劇 審視人在創作中的獨特性

粵劇音樂以「梆子」、「二黃」兩種聲腔為主(聲腔是戲曲採用的腔調,以及與腔調密切相關的唱法、演唱形式、樂器和伴奏手法)。梆子、二黃並無既定的旋律,傳統的粵劇曲譜只提供唱詞和板腔形式(簡稱「板式」,「板」指速度和節奏,「腔」指旋律)的名稱,唱者依照唱詞的聲母、韻母、聲調,以及各板式的規格(如結束音、字數、頓數等),根據劇中人的情緒自主創作唱腔旋律。樂手以「齊、隨、補、引」等演奏技巧,模仿唱腔,引導、烘托和填補歌唱樂句之間的空隙,傳統叫做「拍和」(以擊樂拍出節拍,以旋律樂器和應唱腔)。每場粵劇演出的唱腔和音樂都是獨一無二,可一不可再的。

早期粵劇較多演出「提綱戲」,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一張貼於出場位置的提綱,提綱挈領地指示劇情大要、人物身份、布景、道具、上場用的鑼鼓點等,劇情細節、曲詞和說白都由演員自主發揮,演員臨場靈活運用已經學會的「排場」(每個排場各有特定的戲劇情境、身段動作組合、鑼鼓點組合、大部分排場都有既定的曲詞、說白等)。粵劇的表演操作和即興的傳統,很適合嘗試以人工智能與真人演員和樂手實時共同創作。

理論上,將各種需要的數據輸入(例如各種板式的規格、粵語九聲、曲牌的旋律、鑼鼓點,大量的粵劇劇本,以至其他故事等),讓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並根據人工智能在劇中的角色設定給予指令,人工智能就可以自主地與粵劇演員、樂手、編劇實時共同創作粵劇。至於人工智能用動態光雕、全息投影,還是機械人,抑或其他方式登場,就要視乎劇情。除了登場演出,幕後的唱腔設計、劇本編寫都可以試用人工智能。可行性及具體的操作當然需要科技專才和粵劇專才組成團隊共同研究。

任何新元素介入都會對粵劇帶來衝擊,就如上世紀初逐漸廣泛使用的擴音設備現時已是不起眼的科技,實質上對粵劇演員的發聲方法,以至歌唱美學和鑑賞意趣都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改變。讓人工智能參與粵劇創作及演出,也必然會對粵劇帶來衝擊。一代有一代之科技。人工智能是當下難以阻擋的洪流,摻合人工智能的藝術作品已陸續出現,最近就連歌劇也讓人工智能發聲。筆者強調,用人工智能編演粵劇並不是目的,而是方法、途徑,人機合作的過程和人機共生的作品,正好用以審視人在粵劇創作中的獨特性,細察人工智能適合在哪些環節幫助人創作粵劇。如何使傳統藝術在轉化中延續下去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課題。


[1] 詳參西九文化區茶館劇場「開心穿粵」概覽
https://www.westkowloon.hk/tc/magicteahouse#overview

[2] 詳參〈西九文化區首個藝術科技節「藝創明天」揭幕〉
https://www.westkowloon.hk/tc/press-release/west-kowloon-cultural-district-launches-first-creative-tomorrow-arts-tech-festival

[3] 詳參〈港產智能機械人國際揚名〉,《香港品牌Brand Hong Kong》,2017年11月18日
https://www.facebook.com/brandhk.isd/videos/%E6%B8…5%90%8D/1082053931929853/
〈曾開玩笑要消滅人類 女機器人蘇菲亞開始學走路〉,《經濟日報EDN》,2018年1月9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VmiN2_rdY
〈港產AI機械人Sophia解構〉,《香港經濟日報hketvideo》,2019年5月15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DIKO8rsPk

[4] 訪問及拍攝日期為2022年9月24日。

[5] 筆者觀看2022年8月31日下午2:30場。

[6] 詳參森柏歌劇院Semperoper Dresden官網新聞稿
https://www.semperoper.de/en/press/press-releases-3/blog/premiere-chasing-waterfalls-am-3-september-2022.html
phase 7 performing.arts 面書
https://www.facebook.com/phase7performing.arts/
新視野藝術節面書
https://www.facebook.com/nvafhk/
新視野藝術節2022
https://www.nvaf.gov.hk/zh/programmes/25/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telegram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