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高婆 栽種從菜田長出的畫作

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開幕,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觀眾慕名到訪;同一時間,在深水埗大南街的樓上小書店正在展出《高婆 : 與田野對話》展覽

 94歲的高婆在香港務農六十多年,她放下鋤頭鐮刀,拿起粉彩顏色筆作畫消閒。她用赤子之心畫出荔枝樹、蕃薯、木瓜、白蘭花、老鼠、豬、牛,以至做茶粿做年糕的步驟……

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畫作反映著鄉村生活面貌,也在說明藝術源於生活。

到菜園新村訪問高婆,一入屋她就分享新作。「我畫了四張桃,選了最好的一張送給朋友。」前一天她到長洲出席了一位老友的103歲壽宴,她用親自畫的壽桃圖做賀禮。她家中的練習畫薄裡有四幅壽桃,足見她勤力,精益求精的態度。

高婆的家種了她喜愛的白蘭樹, 她手上的蕃薯和水瓜都是她的得意新作

枱面上放著一張未加背景顏色的黃色大檸檬,原來那是她家中一隻瓷碟的寫生。

「無落田,沒事做,畫畫可以消磨下時間。」健談的她畫畫的時候很專注,塗顏色時就像沉浸在畫作之中,大概她以前照料菜田時也是一樣的認真。

今年94歲的高婆因年邁體力退減,已沒有下田多年,她不識字,不會看書看報紙;她也不看愛電視,大半輩子靠天吃飯的她只愛看天氣報告。女兒見她百無聊賴,於是請老師上門教畫畫。畫畫老師其實也不是專門去找的,而是高婆女兒在市集認識的。

題材源自生活 源自田野    

「最初我同老師講,我從來都沒有拿起過一枝筆,顏色筆我不懂怎樣用啊。」高婆說自己從未上過學校,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畫畫課由傾談開始,老師會請高婆講述以前種田的點滴和故事,從中物色畫甚麼。於是荔枝樹、白蘭樹、鐮刀、處理黃薑,做茶粿和年糕的步驟和工具,都一一成為了高婆畫作的題材。老師畫,然後她臨摹和練習。高婆又主動請老師教她畫十二生肖,她筆下的豬、牛、老虎等等,造型維俏維妙。

高婆的畫在色彩和構圖上有著一點點近似農民畫的風格,率真自由。一張作品就是一個故事,一個記錄,細訴著畫者的耕作生活點滴和鄉土情懷,還有樂觀務實的精神。

她說「得閒就畫,畫下畫就唔駛成日瞓覺。」家裡有一大疊畫和畫簿,為她撰寫口述歷史的兩位年輕女生想到不如辦一個展覽,把高婆的畫帶出城,讓看畫的人加深了解一下香港的鄉村生活和城鄉發展。

高婆畫了很多幅白蘭花。圖像背後是話當年的故事——高婆以前會摘白蘭花拿到街上賣,以幫補家計,捲花收錢一腳踢,有時候還要「走鬼」。她說天未光就爬樹摘白蘭花,摘到八九點,有兩次不小心從樹上跌下來,全身瘀傷。

 

生活小智慧   以畫圖代文字記事

她的畫作都有一個「高」字簽名,而「高」的底下總是多了一劃。那是老師用畫圖概念(兩個木箱叠起)教她的,也是她會寫的唯一個字。以圖記事,是高婆沿用多年的小法寶,她的電話簿也是圖畫記錄姓名和電話號碼的。

高婆本名叫黃金福,高是夫姓,街坊都叫她高婆或高媽。她三十多歲由鄕下汕頭來港,到香港初期丈夫同在長洲做擔泥工人,後來得知石崗的菜站合作社請人磅菜,她丈夫便去應徵,「佢話有菜食,又唔駛咁辛苦。」高婆和丈夫於是搬到石崗,丈夫磅菜,高婆就在家耕田種菜。「在鄉下種稻、種芋頭和蘿蔔,沒想到來到香港又是種田。」

老師提議高婆把傳統年糕製作方法畫成圖

簡樸中的無限創意  自創用廢物織籃

簡樸的農村生活是發揮創造力的道場。

村外建築工程遺下大堆綑磚和建築材料的膠索帶,高婆看見覺得好浪費,於是檢來織籃。

「索帶好硬淨,用來織籃載菜,裝呢樣果樣幾好。唔駛掉去堆填區,環保啊。」高婆說沒有人教她織籃,怎樣織都是她自己摸索出來的。由最初單色的,漸漸鑽研出用彩色的索帶織出花紋,由菜藍到小巧的手挽籃,作品多不勝數……甚至有年輕人找她教織籃。「有個男仔話要買這個來送給女朋友。」高婆笑瞇瞇自豪地說。也試過有人結婚周年紀念,請她做五個籃盛賀禮。疫情持續,高婆家人擔心衛生問題,高婆就沒有再檢拾索帶。

早期織的大菜籃
熟習編織技巧後自創出七彩小籃

高婆的視力衰退,一些相近的顏色她未必區別得到。問高婆喜歡甚麼顏色,她一貫口脗答:「無特別。」然後她又補上一句:「女幫我買的衫都是花碌碌,如果我自己揀,我鐘意黑色白色。」

提起衣服,高婆說以前衣服破了,就自己用布碎去補,一件衫有很多處經過修修補補。今時今日,衣服太多,孫兒說要買衫送給她,她也謝絕。

與大自然親密相處大半輩子,當然也格外愛惜大自然。問她可有察覺氣候變化令天氣變得異常,高婆說衣櫃裡幾件羽絨外套已經有好幾年冬天沒有拿出來。

高婆和四十多戶村民10年前遷入時就住在這塊地上的鐵皮屋

過半世紀的鄉土情

高婆和其他四十多戶人都是在十年前,因興建高鐵工程要收地而由菜園村搬到現址的菜園新村。由舊村搬到新村,最初五年住的是臨時的鐵皮屋,而政府允許村民復耕種菜的田,就在臨時屋底下,所以村民要先建好永久住屋,才有地方開墾農田,建屋期間大家只能在屋與屋之間的隙縫種菜。

農田長時間被鐵皮屋壓著,而且新村靠近山,土質不及舊村的理想。高婆憶述當時荒地一片,長滿高度如人的野草,村民要挖土、拔草、燒草、割草、剷走石粒,投入很多的時間和汗水。

如今村裡種田的人不多,因為昔日的農夫們都年事已高,體力無法應付耕作;他們的第二代很多都己搬出市區。村裡的出產都是自用為主。「吃自己種或村民種的菜,從來都無話要買菜。」她說最近村民種的蕃薯和芋頭都被野豬吃光,幸好野豬不吃菜,她才有菜吃。

「以前我自己落田種菜,然後又攞菜去元朗和荃灣賣。客人話鐘意食我的菜,因為我無用農藥,無打蟲藥。菜葉都有蟲洞,識貨的人都讚好。」高婆一直堅持不用農藥化肥, 她說見過不少人吃了化學添加劑的菜又痾又嘔。

六十幾年的種菜經驗,有傳授給下一代嗎?

高婆臉上露出一點惋惜的神情。「沒有啦。以前種菜好多嘢做,鋤地、播種、淋菜……很多時晚上十一、二點,我還在田裡澆水淋菜。」自稱比牛更勤力的她解釋,「菜心不夠水,中間就會白色……」辛勞栽種好菜,無非都是為了家人,為了買菜的人幸福。

看著高婆粗粗的手指執著短小的粉彩筆,專注在畫紙上塗色,令人不禁想像她打理菜田的身影。高婆的畫作,和她種的菜心芥蘭一樣,長於她所屬的土地。

【「高婆與田野對話」畫展 X 放映會】

「高婆與田野對話」畫展

展期:2021年11月14日 (日) -11月28日 (日)

地點: 七份一書店@大南街(深水埗大南街205號閣樓)

開放時間:每天中午 12時至晚上9時

【菜園新村紀錄片放映會】*報名名額已滿*

日期:2021年11月27日 (六)

地點:七份一書店@大南街

時間:下午1時至3時

*放映會後高婆將會親臨作畫展導賞

 

土載四方眾計劃用高婆家種的艾草和檸檬等做成手做皂

菜園新村紀錄片放映會是影行者「不.同城誌」展的活動之一。「不.同城誌」社區影像拍攝計劃旨在用影像勾勒不同城市發展模式之下,小人物在不同城市空間中經驗的生活模式、社區生活和感受,從而引發大家對「居住」、「社區」與「人」思考。計劃為參與的街坊和學生等拍攝素人舉辦攝錄工作坊,透過製作共同探索生活錄像的可能性,以及對城市空間的思考。

計劃由2016年至今的成品包括系列一[不同城誌](深水埗X屯門)、系列二[兩種樸素生活的可能](葵芳X馬鞍山)及系列三[習慣城自然] X[此城可再?](大角咀X大圍)。

「高婆與田野對話」畫展則是影行者「土載四方眾」口述歷史記錄活動的延伸。「土載四方眾」為藝術發展局資助項目,由2017年起以參與式的口述歷史和錄像記錄和傳承菜園新村的發展及鄉村文化,探索城鄉關係和永續發展。

土載四方眾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earth.themultitude/

網誌:https://earththemultitude.wordpress.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