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

圖片截自www.davidzwirner.com/artists/yayoi-kusama

傳奇的國際殿堂級藝術家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這陣子又顯鋒芒。四月份,在德國柏林有回顧她七十年藝術創作生涯的《在宇宙看見愛的花束》 (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 五月在美國紐約有《草間彌生:宇宙自然》 (KUSAMA: Cosmic Nature),刻下在香港有草間彌生作品的拍賣預展,我們在香港難得有機會欣賞到她從未曝光的早期畫作。

波點、南瓜、花、網狀圖形……,不少關注草間彌生藝術創作的人都將焦點放在她的精神病歷,又或者把草間彌生的創作歸類為波普藝術 (Pop art) ,以為她是和應物質主義,追逐流行和大眾的喜好。比較少人注視這位前衛藝術家作品裡流露著她對大自然敬畏又迷戀的情感。正在紐約植物公園舉行的展覽以自然植物為主題,大家可以從中窺探草間彌生的童年時光,以及理解她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

廣瀬輝夫醫生是草間彌生在美國紐約遇上的醫生,不單為她提供治療,還成為了她畢生摯友,今次香港展出的11幅油畫和紙上作品都是廣瀬輝夫的珍藏。(圖片: 截自bonhams.com發放予傳媒資料)

大自然: 創作靈感之源

「地球是一個世界,而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我相信我的生或死,以及活著的意義,只是宇宙裡一個小小的存在。我想透過藝術談論一些哲理和奧秘,以及生命的尊嚴,我想把我對這些東西的敬畏感,表現在我的作品裡。」- 草間彌生

紐約植物公園《草間彌生:宇宙自然》展覽的策展人吉竹美香向傳媒說,大自然是草間彌生的創作靈感泉源,她最早期的作品是暗色的拼貼系列,例如《The Night》 (1953)中像心臟搏動的幽暗球體空間; 《種子》(Seed )(1952)裡乍看似眼睛又似種子的圖案, 都是探索天體,宇宙和人一體的概念。

花: 微觀生命的結構

草間彌生的祖父母在長野山區經營苖圃溫室,小時候與祖父母同住的草間彌生在自傳《Infinity Net》 (2003)提到童年回憶的畫面就是沉浸在花草世界之中,而花花草草會跟她說話。無怪她早期的作品常以花和種子作題材,畫植物結構寫生和植物生長型態,藝評家形容草間彌生對花草樹木的觀察是近乎迷戀式的,她筆下的植物不具像,而是概念化,看起來像細胞和分子等抽象圖案。

《夏日花朵》(Summer Flowers) (1988 ) 圖片由草間彌生及紐約植物公園提供 Robert Benson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ta Fine Arts, Tokyo/Singapore/ Shanghai; David Zwirner, New York;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Venice.
《鬱金香》(Tulip 38/75) (1986) Whitestone Gallery

草間彌生也喜歡在作品中把植物擬人化,而南瓜可謂是代表作。她11歲的時候跟爺爺到田裡收割南瓜,第一次見到南瓜,小女孩當時腦中浮現出卡通畫面——大如人頭的南瓜人在跟她說話,這可愛又溫馨的片段令她對南瓜有著一份獨特的情懷。

《在跳舞的南瓜》(Dancing Pumpkin) ( 2020) 在紐約植物公園展出 圖片©Robert Benson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Ota Fine Arts and David Zwirner

圓點: 通往人生與宇宙的無限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草間彌生風格莫過於她別具一格的圓點,這位「波點女皇」為何對圓點情有獨鍾? 草間彌生自白:「我把生命的能量,轉換成宇宙的圓點。」

草間彌生9歲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視網膜上多了一重網狀的斑點,令她看到的景物都多了一層圓點。常常在作品出現的圓點對草間彌生來說,是童年印記,也是她理解自然世界,理解人生的視覺語言。她在履歷中提到自己10歲就開始畫圓點,她將自我寄託於畫布的圓點中,畫圓點是療癒,也是對生命與死亡的循環,永恆與消逝的矛盾的表達形式。

她說:「我覺得地球是一個圓點,月亮是一個圓點,太陽是一個圓點,在宇宙無數的星球中地球僅是一個圓點,圓點能通往無限,當我們抹去自然和身體的存在,我們變成這整體中的一分子,成為了永恆的一部分,我們用『愛』消融(obliteration)自身的存在。」

這種「忘我」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她童年時在日本郊區居住,她曾憶述置身一望無際的草原,視野變得模糊,因而產生一種的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的感覺。

南瓜、圓點、鏡、花朵、無限延伸的網狀,有機體的圖案,單一元素的增衍,這些常在作品出現的圖像是她描繪自己與世界和宇宙關係的符號,創造出無限、永恆和自我消融的體驗。在紐約植物園展出的戶外作品《我想飛向宇宙》(I Want to Fly to Universe)(2020)和《樹上上升的圓點》(2020),與植物園中蓬勃生長的植物融為一體,正是她試圖表達自身和自然界線不存在的概念。

《我想飛向宇宙》(I Want to Fly to Universe)(2020) (圖片截自紐約植物公園網站www.nybg.org/event/kusama)
《樹上上升的圓點》(Ascension of Polka Dots on the Trees)(2020)。 圖片©紐約植物公園

草間彌生不斷在作品宣示她的人生觀——-宇宙萬物是一體,而她就在一體裡面。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萬物形成,分解和重生的永續循環,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今年92歲的草間彌生依然創意無限,在紐約展覽中大家可以看到她不同形式的全新作品,當中最矚目最Instagramable的可算是將於夏天展出的《無限鏡屋—–心中的幻覺》(Infinity Mirrored Room—Illusion Inside the Heart),那是一個置於戶外的鏡面立方體,訪客可隨著日光和季節變化而看到變化萬千的視覺效果。還有草間彌生首個互動式溫室創作《對花的迷戀》( Flower Obsession )(2020),遊客可以在玻璃平面上貼上花貼紙,去改造溫室裡的景觀。

雕塑也好,裝置藝術品或畫作也好,形而上的宇宙人生觀才是她的創作命題,看似重覆刻板的圖案,都是有機體。草間彌生用鮮艷的色彩、像細胞的原生生物形狀以及花木的生命周期,帶領我們在大自然微觀之中感受宇宙的浩瀚,以及生命輪迴的奇妙。

她自言藝術創作讓她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人生,她樂於不斷將感懷生命的作品,變成一種奇妙的生活經歷,傳遞給人。

《無限鏡屋》是草間彌生的標誌性作品之一,至今創作過三十多個鏡屋。她於1965年在紐約卡斯特拉訥畫廊(Castellane Gallery)創造了世界上首個鏡屋裝置,用紅和白的圓點立體(有說是陰莖狀) 堆砌成像萬花筒的環境,人們在鏡屋裡可以看見自己被照映在廣闊無限的空間,同時也會感受到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裡被修復。

「草間彌生:已故廣瀬輝夫醫生珍藏」專場拍賣香港預展

展期:2021年4月7至22日
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6時(星期一至五)
地點:香港邦瀚斯拍賣中心(金鐘太古廣場一座 20 樓)

草間彌生 簡介

遊走於繪畫、雕塑、版畫、裝置、行為藝術和文學等眾多藝術領域的草間彌,於192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元市,自小立志做藝術家。少年時患上神經性視聽障礙,遭受幻視和幻聽的困擾,母親極力反對她畫畫,甚至打罵她。她把幻覺中的斑點畫下來,後來成為了她作品中的標誌性圖案。

她19歲考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學習日本畫,但因為不喜歡傳統刻板的教學而經常逃課。後來她開始描繪關於動植物、天體等題材的抽象作品,充滿對自然世界與生命的熱愛與好奇,她用藝術去緩解家庭與疾病帶來的痛苦與迷惘。

義無反顧要走藝術家之路的她冒昧寫信給她仰慕的美國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求教,歐姬芙回信建議她到美國發展,於是草間彌生在29歲那年毅然出走到美國。到美國初期,草間窮得要在垃圾桶檢剩菜果腹,精神病亦愈來愈嚴重而需要入住精神病院,但她不懈創作。她憑著努力而漸露頭角,成為紐約受注目的前衛年輕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創作風格亦深受她影響。

草間彌生也在紐約遇上比她年長29年的愛侶——-超現實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

她1972年回到東京,自1977年起一直自願住在東京一家精神病療養院,白天,她會到附近的工作室畫畫,晚上則回到醫院寫書。

參考資料:

https://www.nybg.org/event/kusama/kusama-cosmic-nature-programs/

https://www.artsy.net/article/artsy-editorial-yayoi-kusamas-fascination-nature-crucial-understanding-art

https://cacaomag.co/kusama-cosmic-natur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