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能藝術家參與藝術發電機計劃: 我的身體 活現藝術

香港展能藝術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早前推出「藝術發電機-藝術家培訓計劃」引導本地展能藝術家深化發展個人的藝術實踐。

十位參加的展能藝術家者抱著樂於探索和冒險的精神,參與計劃安排的創作工作坊、小組分享和個別指導,作出個人的新嘗試——試驗不同的藝術材料;  開展新的創作概念和主題。他們不約而同說短短一個月的歷程,猶如充電,大家都貫注了新的能量去創新和表現自己。

計劃邀請了英國視覺及表演藝術家Rachel Gadsden博士提供指導,引導藝術家深入探索、互相啟發,從而創作出更富深度及個人風格的作品。她說由最初擔心在線上做創作工作坊會困難重重,但結果她喜見十位藝術家都非常投入,創作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作品,並且建立自己的方向; 而這些作品都來自藝術家的內心深處,都是有靈魂的創作,所以也能夠感動人。課堂亦設賞析環節,鼓勵學員欣賞和評論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並思考與其作品之間的關聯。

藝術發電機計劃的本地導師黎慧儀說與學員一起經歷了一趟旅程,樂見大家都勇於接受挑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過程雖然緊迫,但各人都很努力,從他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各人的思想和理念。

計劃以網上公眾分享為總結,參與藝術家在分享會上介紹自己的理念及作品。www.youtube.com/watch?v=G_qjkOiWDSM

 

Rachel Gadsden博士的創作範疇包括繪畫、表演、數碼電影和動畫,作品跨越主流及展能藝術領域。她早年在中東成長,她二十年來參與多項英國和國際的藝術項目,多以殘障、戰爭、難民、疫情等為題材建立跨文化對話,探討人性的普世觀念。 Gadsden博士目前專注於英國/阿拉伯的合作,以期連繫兩地的主流和弱勢/殘疾人士及社群,頌揚個人身份,文化及精神。她於2014年獲頒European Diversity Award – Hero of the Year; 2017年憑It was Paradise(與巴勒斯坦藝術家合作的項目)獲多項殊榮。

 

歐陽毅禧

用炭筆和顏料,強調以快的速度去創作帶有強烈情感的形體素描,他以《裂痕》去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放不下的感覺。「我選擇不去修補這些裂痕,而是讓時間去沖淡經歷,再面對新的將來和生活。」

黎惠珍《木棉花.我.故友》,粉彩及炭筆筆紙本,41.5cm x 58.5cm

黎惠珍(Sonny) 

透過自畫像探索自己的身份。「參加這計劃而要上課,我坐巴士上課時每次經過天主教墳場,都會想起兩位離世的朋友;  我於是在課堂上畫出這兩位朋友的模樣; 我也畫自己,探索自己的身份,疫情下整天戴口罩,好像快要忘記了自己的樣子。另一張作品是近觀自己,那又是另一番感覺。

梁慧雅《人面桃花》,水墨紙本拼貼、電腦圖像,23.9cm x 62.5cm

梁慧雅(Alice)

她的作品是關於愛。「我用了自己的婚紗相做拼貼,這創作過程讓我想起一個訪問,內容是關於丈夫怎樣復元,社會上較少人關心殘疾人士的愛情。我用了水墨這種新的媒介去畫風景畫,還加了一首情詩,關於思念一個女子的詩,這位女子會不會是殘疾人士? 我們會愛上殘疾人士嗎? 我交由觀眾去思考。」

 

羅國華(Stanley)

嚴重聽障,本身愛攝影,「老師鼓勵我們摸索新的創作方式……我把相片剪開一條條,表達我聯想到香港現在的問題,(處處)受到管制; 我又嘗試把繪畫和攝影混合,玩線條,在相片上加上横豎撇斜等筆觸。另一輯作品以海洋為題材,生命來自海洋,海面的水波光影仿如畫作,有的像人的面孔,有的像生命終結循環不息。」

 

劉志強
為了這計劃而很勤力地畫畫,我畫人為主。有些人人很久沒見面,在作畫過程中我嘗試找回與他們一起的感覺。就好像跟他們傾計,想起大家的交往和經歷,自己與他們的故事,大家有甚麼不一樣,過程很精彩。

 

 

 

盧佩鏞《某月某日》,水墨設色紙本,42cm x 180cm

盧佩鏞(Esther)

天生沒有雙手,以足代手,修畢美術設計後成為畫家。她用嶄新的方式配合音樂,燈光和獨白,向大家呈現自己的畫作。

「我喜歡水墨的意境和感覺,我這次的作品叫《某月某日》,創作意念是有感這時代讓人充滿愁緒,我刻意用淡然的手法去表現人生中黯淡無光的歲月,生活如常但不失盼望……,漫漫長夜不知何時天明的不安實在難熬……在漆黑中我們要望天空望星宿,偏執地相信上天自有安排, 在某月某日放晴。」

袁曉嵐《空劫》,錄像,4’19”

袁曉嵐

一直透過創作思考殘疾這身份。她以錄像《空劫》,把舞踏和繪畫扣連。

「我居住和工作都在深水埗,近西九龍裁判處。49人初選案當天我上班時遇上大批警察,途中也遇上很多人到法院聲援,我平時甚少參與社會事件, 當天整日不由自主看手機留意事態發展,我發現這件事令我身體積累了一些情緒,我創作的初衷是想排解這股情緒。

聽Rachel老師說她會請舞蹈員做繪畫模特兒,因為畫者和舞者之間有著一種精神連繫,我於是一試。我找出自己拍的木棉花錄像,木棉花又叫英雄樹,木棉花落在石屎地後如何繼續它的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_qjkOiWDSM  (32’29)

梁欣欣 (Vincy)

自稱視覺藝術瘋子,用水彩和混合媒體做裝置藝術,講親人和貓的離世。
「因身體上有障礙,一出世就與別人不同,與一般人的話題和生活方式都有分別,可能因為這樣而習了做獨行俠。我對家人和貓感情特別深,希望透過作品釋懷; 也希望有同樣經歷的人得到啟發,幫助自己回復正常生活, 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生活。」

 

趙惠芝

長期病患及視障的沙畫藝術家選擇用的鮮明顏色,創作出《紫藍調》系列。
「以前慢慢雕琢; 今次我嘗試用快速去畫,讓我找到快感和新方向; 有別於平時的正能量作品,我選擇了暗黑的色調赤裸地呈現自己陰暗的一面—–生命如何被病痛蝕以致自己感到掙扎和有壓力; 有力的線條告訴大家我仍有活力和生命力,希望大家也能夠用好像畫中線條的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譚敏玲《力量》(一組十件),水墨紙本,34cm x 46cm

譚敏玲

畫一位身為人母的裸體模特兒,脫光後仍堅持戴上口罩,以保障個人及其家人健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