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馬拉松」捲土重來:多國樂手帶來耳目一新體驗

美國爵士樂鋼琴大師Herbie Hancock於2011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委任為「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UNESCO Goodwill Ambassador),他建議將4月30日定為「國際爵士樂日」(International Jazz Day),以推廣爵士樂。組織認同,爵士樂不單是重要的音樂類型,在歷史上更具備推動和平、對話和互相了解的力量,接納了建議。

非政府組織Herbie Hancock爵士樂學院接著成為了「國際爵士樂日」的首席組織夥伴,每年均會在這一天到世界不同地方舉辦一場盛大的爵士樂音樂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規定,各地在4月30日前後舉辦的爵士樂活動,只要到「國際爵士樂日」的官方網站登記,就可獲得認可成為名下的活動。

張景謙多年來致力在香港推廣歐洲爵士樂,構思出每年舉辦「爵士樂馬拉松」,並負責編排節目。(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景謙多年來致力在香港推廣歐洲爵士樂,構思出每年舉辦「爵士樂馬拉松」,並負責編排節目。(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香港,一直致力推廣爵士樂的爵士世界(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人張景謙(Clarence Chang)多年來都有意藉這個日子搞活動,到2018年終於找到了適當的機會。當年他獲得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應允出資,邀請了多個外國爵士樂組合來港表演,更與香港的年輕樂手合作交流,活動定名為「爵士樂馬拉松」(Jazz Marathon),在4月30日附近日子舉行一連串音樂會,並且成為「國際爵士樂日」的認可活動。2018年首次舉辦反應不俗,到2019年的第二屆規模更大,觀眾的回應也更為熱烈。

正當不少香港爵士樂迷開始預期每年4月底、5月初都有機會看到精采的爵士樂表演的時候,2020年卻出現了新冠肺炎,活動被逼停辦了三年,到今年這場「馬拉松」才可以再次開跑。由於康文署的政策有變,今年的音樂會改為由爵士世界自行主辦。

張景謙表示,為「爵士樂馬拉松」 編排多場表演要特別花心思,既希望包含不同類型的爵士樂,也期望活動有自己的特色。他說今年的概念與過去兩屆沒有多大分別:「在第一、二屆『爵士樂馬拉松』,很多來看的觀眾抱著好奇心,感覺好像很有趣,就來看看。他們看完後,覺得很過癮,原來爵士樂可以玩到這個模樣,不難接受,又有點內涵。我經常說,爵士樂表演最好能做到雅俗共賞。」因此,「爵士樂馬拉松」邀請的不會是名氣最大的主流爵士樂手,而是能讓觀眾耳目一新,但又有一定實力的樂手。

張景謙計劃以較為開心、熱鬧的音樂來為今年的「爵士樂馬拉松」揭開序幕,在4月28日(星期五)率先登場的將會是來自日本的拉丁爵士樂組合Mambo Inn。樂隊領班、色士風手兼長笛手Steve Sacks早年在紐約已是極為著名的伴奏樂手,後來在香港居住過數年,曾為夏韶聲在唱片《諳》(1998)中吹奏色士風,所以不少香港樂迷其實早已聽過他的演奏。

來自日本的Mambo Inn樂隊包含多個國家的樂手,擅長演奏開心熱鬧的拉丁爵士樂。(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自日本的Mambo Inn樂隊包含多個國家的樂手,擅長演奏開心熱鬧的拉丁爵士樂。(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跟Mambo Inn同場演出的是法國手風琴手 Marc Berthoumieux 的三重奏。張景謙認為,Berthoumieux是新一代爵士樂手風琴手中風格最為特別的,演奏的法國風味爵士樂既有熱鬧的一面,也有旋律化而動人的另一面。此外,在香港已有不少樂迷、曾來港表演幾次的意大利鋼琴手 Giovanni Mirabassi也會客串出席,與Berthoumieux合奏。

瑞典鋼琴手Jacob Karlzon會擔綱4月29日(星期六)的演出。上半場先由他為瑞典女歌手Viktoria Tolstoy伴奏。張景謙認為:「只用一部鋼琴演奏,配合獨唱,最能考驗琴手的實力。他們兩人合作的唱片《A Moment of Now》(2013)非常精采,重新演繹幾首別人的作品,像Phil Collins 的《Against All Odds》,卻有與原作完全不同的味道。」下半場到Karlzon的三重奏上場,又會展現另一番獨特風味,張景謙解釋:「他們有北歐爵士樂的冷峻感覺,但他們是聽搖擺樂(Rock)長大的,演奏的音樂也會滲出搖擺精神。」

到4月30日(星期日)就會分別有下午和晚上兩場表演。下午的第一隊演出組合是意大利色士風手 Francesco Cafiso的二重奏。他當年有「神童」美譽,9歲出道,曾與多個名家同台演出,到十多歲時的表現已成熟得令人訝異。他現年33歲,不再是「童」,這次二重奏卻會夥拍另一個神童──年僅20歲的美國鋼琴手Esteban Castro。張景謙形容兩人的演奏將會很「瘋狂」,令人意想不到。

德國鼓手Wolfgang Haffner領導的4 Of A Kind樂隊是當日下午的另一個表演組合。他曾推出《Kind of Cool》(2015)、《Kind of Spain》(2017)和《Kind of Tango》(2020)等唱片,分別演繹Cool Jazz、西班牙音樂和探戈音樂,風格獨特,大受好評。這次他的樂隊將會集中演奏這三張唱片的作品。

今年「爵士樂馬拉松」的壓軸節目由美國結他手Kurt Rosenwinkel率領的四重奏負責。他名氣甚響,除了彈奏電結他外,也是著名的作曲家,但是這次他與瑞士鋼琴手 Jean-Paul Brodbeck合作,節目以「The Chopin Project」為名,顧名思義,是以爵士樂形式重新演繹蕭邦的作品,既探索蕭邦的浪漫精神,也追溯他對爵士樂的即興演奏造成的影響。

美國結他手Kurt Rosenwinkel(左二)率領的四重奏會以爵士樂形式重新演繹蕭邦的作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美國結他手Kurt Rosenwinkel(左二)率領的四重奏會以爵士樂形式重新演繹蕭邦的作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多年來籌劃「爵士樂馬拉松」的張景謙早年從事唱片製作,曾為夏韶聲、蔡琴、陳潔靈等監製唱片。他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歐洲爵士樂極為精采,也與美國的傳統爵士樂大異其趣,其後開始代理一些歐洲唱片品牌和經營唱片店,在香港推介歐洲爵士樂。他說一直都想主辦音樂會,但是初期沒有資源,也未有足夠樂迷認識這些樂手,直至開店幾年後,到2005年,他才第一次主辦歐洲爵士樂的音樂會,邀請到法籍越南裔結他手Nguyên Lê來港演出。

張景謙說,早期搞音樂會最大的困難是宣傳:「當年我們經常聽到樂迷抱怨,原來某人曾經來港表演嗎?我不知道,錯過了。但是沒有辦法,難道我們去賣電視廣告嗎?」他表示,近年依賴社交媒體,已可接觸到基本的目標顧客群,宣傳問題可算已解決。

在香港搞海外藝人的中小型音樂會,想做到收支平衡,還要面對其他困難,例如不易找到商業贊助。張景謙解釋:「我們搞音樂會,由洽談落實到演出可能只有四個月至六個月,爭取大型商業機構的贊助,重重審批需要很長時間,往往趕不及。」

雖然主辦爵士樂音樂會面對種種困難,但是張景謙說,十多年下來,由早年艱苦經營,到近年情況已較理想,一方面是已經培養了一批會捧場的樂迷,另外自己也變得有能力邀請較具叫座力的樂手來港:「名氣較大的,特別是女歌手,票房較有保證,我們當然會主辦,那是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一年之中主辦十個表演,可能只有三、四個會賺錢,其他較冷門的,即使預計會有稍微虧損,如果是我覺得值得推介的樂手,我也會主辦。」

展望前景,張景謙對爵士樂表演的市場頗為樂觀。他認為,香港近年增加了一群較年輕的爵士樂迷,他們也建立起觀看音樂會的文化。另外,東九文化中心將在明年全面落成啟用,會有更多場地供應。張景謙特別指出,對於不算熱門或非主流的藝術表演來說,其實最需要的是400至1,000個座位的中小型場地,目前選擇不算多,東九有兩個較小型場館正好可以回應這個需求。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telegram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