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當下 Artistic Moments

藝術當下 Artistic Moments

樹木的禮讚

森呼吸 6月21日是夏至,是北半球全年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藝術家鄭波把當天定為樹木的「勞動節」,因為那天它們的工時將會最長。 他將於當日從日出至日落,在大館與大家一同寫生繪畫古蹟內的石栗,國慶花,雞蛋花等樹木肖像。把寫生視為與其他生物的默念互動,從而建立個人連結,並細聽每一位綠色朋友的故事與傳說。 寫生(夏至;樹木的勞動節)共十節,每節專注一棵樹,這是展覽《森呼吸》的特備活動,歡迎任何人士參與。 日期:6月21日 – 日出時間: 5:40 am 至日落時間:7:10pm (名額已滿) https://www.taikwun.hk/zh/programme/detail/drawing-life-summer-solstice-labour-day-for-trees/1019 泰山唐槐(1976) 照片來源:香港藝術館網頁及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吳冠中─速寫生命」展覽 吳冠中(1919 – 2010)於1974年在蘇州初次看到四棵千年古柏,激動得即場畫了共三米多長的《漢柏寫生原稿》。他後來多次以這幅寫生稿為藍本創作多幅經典作品,表現大自然的律動和內藴強勁的生命力。 今次展覽除了展出此幅珍貴的寫生原稿,更有實地採訪片段及其他精選館藏速寫稿和畫作,讓觀眾認識這個給予藝術家豐富靈感並影響他大半生創作的重要母題。 特別鳴謝李家泰博士為展覽創作樂曲《漢柏三匝・樸・源・蒼》。三段音樂獨立成章,又可疊置成曲,借喻《漢柏寫生原稿》縱橫交錯的線條,及吳冠中以不同視點落墨去表現漢柏的古樸與蒼勁。 「吳冠中 ── 速寫生命」展覽日期︰21.4.2022 – 14.9.2022地點︰香港藝術館4樓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詳情︰https://bit.ly/3s9Gy81

Read More »

無聲的悲鳴

[編者按 :  畫者投稿分享他探索疫情下的無奈和反思的作品。以下是畫者撰寫的文字] 走在天邊的幽谷,尋覓,停歇,等待。 前天,路過小公園,空氣裏透着草香的清新,相伴而行,籬笆牆下的杜鵑䕺,開着白花! 昨天,疫蔓的葉片,徐徐飄落,一片又一片,遮住祥雲,遮住暖日,一層又一層,蓋住慈愛,蓋住憐惜。 今天,呼吸變成原罪,注視變成武器,咳嗽是殺人武器,絕望是主食,一躍而下是餐後甜品,用完離席,下一站天堂! 幽谷無聲,四野茫茫,聽到眾生的悲鳴,走着…… 遠處,一簾暈光…… ### 我一直嘗試在面相中找人性的無常。 看歷史,戰爭締造時代更替,貪婪點燃人類潛藏的殺戮魔咒。大重設的今天,瘟疫是無硝煙的戰爭,老弱被驅往極樂,倖存者惶恐屈從,安逸却遠離,自由很昂貴,已不復擁有。 白皙的紙上,描下只睛孔,凝視中,心底的湧泉,流出困鎖的牢穴,散入大海,飄向彼岸。 歲月靜好,何日再來? 後記:畫作原不需要接連文字,生命本脆弱,擠不進天堂的窄門,留一支禿筆,點染逆旅過客的懷思。(2022年 春) 麥磊宙  Charles Lui Chau Mak 退休前任職國際室內設計顧問公司設計師/項目總監。曾先後於香港美術學院及法國昂熱美術學院( Ecole des Beaux Arts D’Angers France)修讀藝術。作品曾於香港藝術家聯展、巴黎秋季沙龍、巴黎中國藝術家作品展及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 (版畫組)的聯展展出。  

Read More »

張子言 : 藝術給我自癒和創造人生的力量

張子言(Ernest) 未夠三十歲便創立了自家的畫廊兼創作室,辦過多次個人展覽,表面看來平步青雲。其實他的成長路挑戰多多—-愛攝影愛畫畫卻有色盲、「出櫃」而遭受排斥和欺凌,吸毒而迷失自我、陷入抑鬱,直至接觸到藝術治療,作畫讓他悟出人生意義,引領他確定路向,創造藝術人生。 Ernest說藝術就是他的日常,除了潛心個人創作,他還會邀請本地的年輕藝術家在他的藝廊做展覽,拉近藝術與普羅大眾的距離。過去幾年,他一直熱衷於以藝術創作做社會實驗,引發大家思考理所當然的過度消費和追趕潮流,反思崇尚名牌和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 藝術,也是他一種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表達的媒介。Ernest的Pop Art畫作色彩鮮明,線條簡單俐落,他曾經在傳媒訪問中說自己與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相像,喜歡在繽紛的色彩裡嵌藏陰暗的情感,從前抑壓的情緒,如今有了渠道盡情表達。藝術對他來說也是修練。「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一種靈性的追求,像修行,忠於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去做更好的自己,沒有人可以代勞。」 孤獨邊緣少年 濫藥逃避挫折 Ernest在14歲時發現自己是同性戀者,他不願掩飾,於是主動向好友們「出櫃」。率性和坦白的後果是惹來同學的排擠,嘲諷和欺凌,有同學故意用籃球射他的頭,老師在課室當眾稱他「乸型」。他開始收藏自己,變得離群,父母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關心他的少年煩惱。在這脆弱的時候,他受朋友影響開始飲酒和服食抗抑鬱藥,為求麻醉自己。上高中時,他每天都吸食可卡因,加上抑鬱,基本上無法應付學業。 2012年父母送他到美國讀攝影,可是大學沒有照顧他色盲需要的配套和支援,令他難以投入學習,不夠一年,他便回港,在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修讀藝術,但讀了一年又輟學,他認為自己不適合在學校體制裡學習和成長。他當上自由身攝影師,在攝影的社交圈子裡,又遇上濫藥的人,於是毒癮固態復萌。家人再次送他到泰國清邁戒毒。 《The Pride of Storm》- 代.名.畫 Famous by Proxy Ernest 在戒毒的療養中心接觸藝術治療,他發現專注地畫素描十分療癒。(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表達藝術  畫出人生路向 在戒毒的日子,除了每天有紀律的時間表和接受輔導,他還參與了每星期的藝術治療工作坊。他畫人體,畫圖形,愈畫愈感興趣。 「當時自覺迷失和憤怒,想進修攝影和藝術卻不成事,回港後在畫廊找到實習工作,卻因為毒癮問題而錯失了機會。我覺得自己沒有未來。」 專注地用手和腦作畫的過程令他感覺身心開朗起來,畫畫成為了他解開鬱結和抒發情緒的方法。畫得好不好也不要緊,表達才是最重要。 「我從中發現了自己對藝術的熱情,甚至萌生以藝術作為事業的念頭。沒有其他東西能夠像藝術一樣,讓我看到人生的意義,是人生意義賜予我力量,推動我走上復康之路。」藝術治療讓他找到人生的新路向,有了清晰的目的,生活也變得更有意識。 回港後,他留意到香港的畫廊大部分都集中在中環荷里活道一帶; 而藝術工作者的工作室不是在觀塘工廈上樓,便是在牛棚那種普羅大眾不易接觸的地方。「當時我住在藍屋對面,如果在這個社區開一間畫廊,街坊可以隨時到訪,這樣很COOL呢。」 Ernest與他近期展出《閃閃皇朝 Bling Dynasty

Read More »

文藝復興 x StoryTeller:自己的房間 展覽

創作是追求完美的過程;創作是記錄時代的方式;創作是療癒自己的修行。11 位新生代女性創作人,如何展現「女流」的力量? 文藝復興基金會與 StoryTeller 合作,舉辦「自己的房間」展覽,呈現 11 位新生代女性創作人的房間,讓大家穿梭於「女流」的混合時空中。參展創作人橫跨影像、音樂及文字三大界別,包括導演麥曦茵 @heiwardmak 、陳巧真、唐藝 @sistertangyi 、祝紫嫣;歌手 TAOTAO @taotaobird 、張蔓姿 @gigiicheung 、陳嘉 @wander.chanka ;作家趙曉彤 @chiohiotong 、方迦南 @canaanfkn 、Sonia Wong 及陳伊敏。 展覽意念來自英國作家 Virginia Woolf 曾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女人必須有自己的收入及獨立的房間,才能創作。」StoryTeller 實體空間 Cabinet

Read More »

譚若蘭作品展: 清心順行

【山 The Mountain ⠂攝人的山脈】 藝術家譚若蘭曾於2019年7月參與台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的藝術家駐留創作計劃,被當地的山脈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吸引,於是把文化會館的廢紙創作成一座座的山丘,成為裝置作品《共生 ⠂迴響》 (2019) 的一部份。 ,2020, 裝置,紙漿,墨, 17 x 122 x 75cm ,2019,裝置,手造紙,燈, 尺寸不定 紙張,我們一般用來記錄資訊,紙張承載著人類文明。 本地藝術家譚若蘭(Cordelia) 把用過的辦公室紙張還原成紙漿做成的。她說,還原過程就是把一切紀錄抹去,重新集中於物料本身,一系列如此誕生的作品將於她的首度個人展覽《清心順行》(Go with the Flow)展出。 Cordelia說: 「觀眾在展覽可以看到我利用紙漿再造成紙,或把紙漿倒模成不同的形狀或形態,再創作出不同的作品,用以刻畫出自然的力量。手造紙 、辦公室廢紙亦代表著我與辦公室生涯的告別。」 「我們可以從自然中得到很多對日常生活的啟示,而我認同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紙這一種物料對我有很多啟發,它本身的特質讓我可以不同的製作方式,創作出與自然同行的題材。而造紙的過程中牽涉重複動作並需高度集中,讓我進入清空思緖的沉思。我希望透過這次展覽的作品能和觀眾分享同樣的體驗和感受。」 與譚若蘭合作多年的策展人 曾文富(Matthew)說譚若蘭是在把廢紙轉化為紙漿的人為和自然過程中探求靈感,從而創造出富有詩意的作品。除了裝置 ,她還運用了錄像和相片去呈現個人的美藝歷程,給觀眾帶來平靜和引人入勝的心流(flow)體驗。

Read More »

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當代舞 X 多媒體 演繹莫高窟壁畫世界 引領觀眾感悟人生

提起敦煌壁畫,大家可能只有匆匆一瞥或佛像菩薩像的印象。若是細心觀賞,壁畫上多姿多彩的形像和構圖,每一個細節都是佛教文化的印跡和人生智慧和哲理的結晶。由香港舞蹈總會製作,其中一段曾獲2015年新布拉格國際舞蹈節評審主席大獎和編舞銀獎的原創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以敦煌莫高窟壁畫為靈感,用當代舞蹈、音樂、舞台和藝術科技呈現壁畫的文化藝術內涵,帶領觀眾體驗一趟禪修旅程——-認識壁畫裡的佛教文化世界,探索生死歸宿和世界萬象虛幻的人生哲理。 《緣起敦煌》中的《法相莊嚴》一段曾獲2015新布拉格國際舞蹈節評審主席大獎和編舞銀獎 《緣起敦煌》的故事背景是古代敦煌,僧人緣一發願求菩提心而禪修,他想像修建佛窟的供奉人祈福,想像亡靈望往生到極樂淨土……,僧人最終了悟緣起性空,萬象只是境隨心變,他將黃沙大漠披身以令敦煌千佛洞免被風沙塵暴掩蓋。整個演出分為顯真、 趨善、 慈悲 、弘美和歸淨等五部分。場景呈現的都是僧人禪修時的想像,觀眾除了從藝術層面欣賞這舞劇,還可嘗試投入僧人的心靈旅程。 編舞設計以當代的美學概念重新演釋敦煌舞蹈,配合高雅的音樂,奪目的服飾道具及化妝設計,幻變的舞台燈光設計及錄像投影,為觀眾帶來藝術性和觀賞性並重的視覺效果。此劇一大特色是由學院派和民間舞蹈團體的舞者合演,主要演員為專業舞者,多是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而其他演員都是來自民間舞蹈團體的業餘舞者,約八十名舞者合作得天衣無縫,在舞台上如出自同一個舞蹈團體。 文化遺產活現舞台 《緣起敦煌 》的靈感來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敦煌有八百多個莫高窟,位於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西端,是昔日行旅頻繁的經商通道和軍事要塞,也是佛教的重要傳播路線,不少人包括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為祈求平安和積累功德,出錢請畫師和工匠開鑿佛窟和繪製壁畫。西漢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敦煌設郡,至唐代敦煌隨著絲路通商而繁榮起來,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嘉峪關封閉,敦煌石窟亦隨之被冷落荒廢,至清末才有人偶然發現敦煌石窟。 今次第九度演出,部分段落的細節都作了修改和強化,例如群舞《法相莊嚴》、《金剛護法》兩個段落的雙人舞環節。跟以往演出最大的不同,是邀請了本港著名的中國舞舞蹈家唐婭參演《樂舞供養》中女主角「琵琶」獨舞和《香音伎樂》的雙人舞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琵琶在原版本動作的基礎上,大幅增加了技術難度性。另外,唐婭亦勇於嘗試及突破一向溫婉深情的舞台形象,以全新的肢體演繹及個性表達去詮釋「反彈琵琶」的永恆女主角。 何謂敦煌舞?敦煌舞並不是歷代相傳的文化遺產,也不是中國某地域的舞蹈。敦煌舞學創始人高金榮教授這樣定義——–敦煌舞,是壁畫舞蹈,是後人模仿敦煌壁畫中的靜態人物姿態,加以想像力而賦予富古典韻味的動態,匯集成舞。  《緣起敦煌》的緣起 《緣起敦煌 》由本港著名編劇家曾柱昭(擔任學術指導及腳本)和編舞家陳磊( 導演及編舞) 合作編創,並得影藝界前輩 劉兆銘擔任顧問;中國舞蹈家協會顧問冼源擔任藝術總監。 陳磊談及此劇的緣起是2014年底在香港文化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敦煌-說不完的故事」活動,當時香港舞蹈總會應邀為展覽設計「舞出敦煌」教育專場,他編創了四個小品節目《法相莊嚴》、《伎樂天女》、《樂舞供養》、《金剛護法》得到大家好評。敦煌素材引發了他的興趣,他於是抱著「痛並快樂著」的心情去將這主題擴充和創造。他謂「快樂,是因為敦煌包羅萬有又美不勝收,就素材而言,豐富異常;但隨之而來的花多眼亂,即是煩惱之一,也要考量如何呈現。」 陳磊從未到訪敦煌莫高窟,在藝術學院學舞蹈時也沒有跳過敦煌舞。最初對敦煌舞的認識,就只有兒時記憶中的仙女仙境圖像,他在創作初期做了大量資料搜集,幸得曾柱昭提供了很多敦煌壁畫的圖文資料,以及介紹相關資料的佛學淵源,為細節和場面設計帶來很多新的靈感和刺激,而陳磊則主力設計動作和編排舞蹈; 兩人在佛教理念因緣果報的啟發下,整理出這部史詩式舞台作品的脈絡,最終做到結構緊密而場面構思精妙, 舞與詩相生相輝,畫與情交匯交織。 退休前是康文署助理署長的曾柱昭在大學年代是香港大學唯一修讀中國美術史的學生,畢業後一直從事博物館文物研究及管理的工作,退休後不斷從事戲劇及舞劇的劇本創作。曾柱昭在傳媒訪問中談過:  創作《緣起敦煌》不是為歌頌敦煌壁畫,而是走進壁畫探索為何有敦煌壁畫的出現。[1] 「緣起」一詞來自佛學裡「緣起性空」的思想,「緣起」就是說一件事情靠很多的條件來呈現、完成;「性空」是指一切事物既然都是條件的組合,那麼它們就不會有自己的本性,也不是永恆不變的。簡而言之:世事無常,一切都隨緣幻變。所以《緣》劇一幕又一幕的轉化。 壁畫上三十三人在起舞奏樂是極樂世界景象,佛壇前端有一對天鳥迦陵頻伽,有著人面鳥身和長尾巴。高舉琵琶罝於身後,右手向背後彈撥和右腳趐起的天女,展現古代西域敦煌經典舞蹈造型。 鼓勵年輕人從傳統文化藝術中學習 曾柱昭又說此劇以僧人緣一為主軸,這個角色的設定其實是年輕人的代表,故事講述他感到人生迷茫、不知人生意義為何;

Read More »